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正案正式实施。这次修订,从法律层面为科普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更加广阔的空间,对于激发科普创作活力、提升科普作品质量、扩大科普传播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修订后的科普法明确了国家对科普工作的支持和促进措施,包括财政投入、税收优惠、人才培养等,为科普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例如,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作品的创作与传播,通过设立科普基金、开展科普奖励等方式,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在创作方面,修订后的科普法强调了科普作品的原创性和科学性。鼓励创作者结合我国国情和公众需求,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科学原理、反映科技前沿的科普作品。同时,法律还鼓励科普作品的创新表达,支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作品,以适应不同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科普需求。
传播方面,科普法修订案提出要建立健全科普传播体系,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提高科普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这包括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支持媒体开展科普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普及科学知识;以及推动科普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使科普更加贴近公众生活。
此外,科普法修订案还特别强调了科普工作的社会责任和公众参与。要求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学校、企业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科普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鼓励公众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参与科普活动等方式,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形成科学、理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修订后的科普法通过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不仅为科普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随着科普法实施效果的逐步显现,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普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明天,为我国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